这只体积庞大的白瓷罐,罐身呈球状,似满月,因而被称为 “月亮罐”。此罐高47厘米,罐身直径达44.5厘米,比其它同类满月罐要大。罐身中央有明显的横缝,说明它是由两个半圆的碗形拼接,然后把中间的水平缝抚平而成的。这种由两个半圆拼成的器型,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收缩和下垂,导致每个罐子都有其独特的不对称形状。罐肩部有灰烬的痕迹,那是在窑内烧制时附着的。罐底部刻画粗犷深沉,圈足和底面的釉料均被擦拭干净。
这个大瓷罐,约制作于朝鲜王朝(公元1392-1910年)时期的18世纪。
月亮罐不是简单的白色,在白色陶土的表面施了层透明的淡白釉,使它呈现出一种淡淡的、不均匀的蓝色调。
在烧制过程中,窑体表面出现小的坑坑洼洼和裂纹。白色,圆形,朴素,优雅而简单,这种极简的自然主义和自发形式,流行于17-18世纪的朝鲜王朝,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儒家品味。
当朝鲜王朝确立理学时,白瓷在15世纪便被用作王室器物。那个时期的理学是一种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学说,是基于中国哲学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的道德和伦理哲学之上的学说,即儒学。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日本民间艺术家柳宗悦、川井勘次郎和滨田庄司等人的兴趣和推广,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对韩国陶瓷的鉴赏力得到了发展。在今天,月亮罐已经成为朝鲜艺术的象征。现代和当代的艺术家们,都受它宁静朴实的灵感启发,去模仿它的形状,并把它作为一个创作主题。
柳宗悦曾谈到,“与日本的陶器相比,韩国陶器的自由度更高。”众所周知,在现代艺术中,缺陷美常被人强调和坚持。而韩国作品自然产生的缺陷美,是工匠心境的自然结果,没有经过刻意制造。
伯纳德·里奇(Bernard Leach,1887-1979),被称为英国陶艺之父,出生于香港,就读于斯莱德美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和伦敦艺术学院(LondonSchool of Art)。他曾在日本生活和工作多年,也到过韩国,对于提高西方国家对韩国陶瓷的鉴赏力方面也很有贡献。他很欣赏韩国陶器的自然而不自觉性,据说他收藏了很多韩国的陶瓷和家具,其中包括这件特别漂亮的白瓷月亮罐,他于1935年在韩国首尔购买的它,他说拥有它就像“带着一份幸福”。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奇请著名的陶艺家露西·里(Lucie Rie1902-95)帮其照看月亮罐。露西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直到去世。之后月亮罐被露西遗赠给里奇的夫人珍妮特·里奇(Janet Leach)。大英博物馆于1999年从里奇夫人的遗产中获得了它。
Lucie Rie与韩国月亮罐,1989年摄于她的伦敦工作室。
1909年,里奇到日本,在那里他经历了人生中两件重要的事。一件是他与柳木秀(1889-1961)的友谊,他们对传统东亚民间工艺的崇拜,使他们投入到发展“民间工艺运动”中。
另一件是他学习“乐烧”(Raku Ware)的制作技术。“乐烧”是一种16世纪日本广受欢迎的低温烧制陶瓷,用于仪式上使用的茶具。这些器皿的形状和颜色,是由特定的烧造方式引发的“意外”化学反应生成的,而不是由艺术家来决定的,这造就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美丽特性。里奇于1911年第一次接触此艺术,后于1920年将其带回英格兰并继续实验和研究。
里奇后来回忆说,那次经历影响了他,让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艺术家”变成了“陶艺家”。他对陶瓷制品的兴趣最终导致了他对朝鲜瓷器的喜爱。
1920年,里奇回到英国,在康沃尔的圣艾夫斯建立了一个工作室,在那里他试图将东亚美学融入到英国陶器中。他的作品逐渐得到英国的认可,他的工作室最终成为陶器工作室的圣地。
以上资料选自大英博物馆官网以及leachpottery网。
本文章由爱博文传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博文传专业从事博物馆讲解服务,为您的旅途增添精彩,请联系客服预约:电话(0044 7706784167)微信(Auseum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