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三彩罗汉像

辽三彩罗汉像
年代:辽代 约AD1115-1234尺寸:约103cm购入:1913年大英编号:1913,1221.1
来源:英国艺术基金会赞助购藏

这尊真人大小的罗汉像通体上敷三彩铅釉,为得道高僧的形象,双手结禅定印,静坐在镂空底座上,底座可以与罗汉像分离,眼神逼真、形象鲜活,惟妙惟肖、生动自然;特别之处在于其脸部、手部以及皮肤的处理中,所反映出的极为罕见的写实主义,体现典型的辽三彩风格,唯有耳朵偏大,禅宗里寓意其修成“果”,而眉头微蹙,是为“众生疾苦”而愁?一双结禅定印的手,更堪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手,有“绘塑双璧”之称,身上的袈裟纹理自然流畅,图案更随着衣服皱褶相应变化,这种“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的作品,被梁思成称为“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却比文艺复兴早了1-2个世纪之久。

至今为止,与之同类型的罗汉像,可查存世的共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別收藏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法国以及英国的公共博物馆里,还有一尊收藏于日本的私人博物馆中;藏于波士顿、多伦多以及日本长野县轻井泽的罗汉像,头部为复制品,而俄罗斯所藏罗汉像的双臂已失,仅有头部和少量躯干部分保存了下来。

辽三彩罗汉像

现收藏于各大博物馆的10尊易县三彩罗汉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年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日本现代美术馆、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馆、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冬宫、法国吉美博物馆。

这些罗汉像是1912年在河北省北部易县的睒(Shǎn)子洞及其周边的山洞里发现的,据考证这组三彩罗汉像一共应该有16尊,但当时至少毁坏了3尊,其中的8尊经由德国的古董商帕金斯基之手贩卖到海外。帕金斯基转卖的罗汉像当时并没有底座,这尊罗汉像的底座,乃是由中国古董商卢芹斋卖给大英博物馆的。据说当易县文物现世的时候,卢芹斋只找到了最后一尊罗汉像,后被他卖到了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馆,同时他还收购了一些底座,并将它们转卖给了世界各大博物馆。

  据瓷器专家和科学家的测试,推测这组罗汉像,烧制于北京郊外西山的龙泉务窑,制作年代应靠近金代末期。为了制作这些罗汉像,陶工先在980度至1010度的温度下烧制素胎,然后施以三彩铅釉,并以黑色和红色釉装饰眼睛和嘴唇,再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

延伸阅读了解

德国人帕金斯基(FriedrichPerzyński,1877-1965),19世纪末期以来,一直活跃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专门收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后来,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中国行记》(Won Chinas Gottern)一书,其中就记录了他在易县寻找三彩罗汉像的经历。

我们现在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展出的罗汉像大都安放在镂空底座上。但帕金斯基当时转卖罗汉像时并没有底座,在他的书中也未曾提及底座。然而,从这些底座的尺寸、样式和色彩来看,又都是罗汉像的原配底座。那么这些底座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又要牵扯出另一个人——卢芹斋。

辽三彩罗汉像

卢芹斋(1880-1957),浙江湖州人,初名“焕文”,后改名“芹斋”。卢氏幼年失怙,初寄养于远房的堂叔家,后入南浔张家做仆人。张家二少爷,就是日后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1902年,张任清廷驻法国商务参赞,将卢携往巴黎。张在巴黎开设运通公司,卢为其下属,售卖中国的瓷器、字画、古玩等,将收入悉数资助了孙中山,支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张归国协助孙中山,运通公司结束运营。卢氏随即开办了自己的古董店,凭着鉴别中国文物的丰富经验,成功低价收购不少珍品,并将之推销到欧洲市场,一本万利。

此后的数十年,卢氏以其深厚的文物鉴赏知识和商业才能,启蒙性地把欧美收藏家们的眼光从中国装饰性瓷器引向了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国墓葬艺术和佛教艺术。卢芹斋也因之成为海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古董鉴赏家,也成为欧洲华人中的名人。

当然,他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其盗卖中国文物之行径,也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大量“国宝级”文物随之流散海外,包括中国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昭陵六骏”石刻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块造像(1920年前后,卢以12.5万美金的价格售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辽三彩罗汉像
“飒露紫”,是公元621年唐太宗攻打洛阳时的坐骑,石刻上所见,“飒露紫”中箭受伤,停止了奔跑,大将丘行恭正试图从它身上取下刺穿的利箭。
辽三彩罗汉像
“拳毛騧”,是李世民公元622年与刘黑闼大战漳水时的爱驹。作品刻画了此马身中九箭,但仍竭力向前的形象。

1938年,中国政府赠送大英博物馆的隋朝汉白玉立佛,也是卢芹斋极力促成的。这尊佛像原属于卢芹斋,曾于1935-6年参加伦敦中国艺术世界博览会,后为免于运输,卢先赠与中国政府,并促成其转赠给大英博物馆。

辽三彩罗汉像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对梵语“arhat”的音译,意指“有价值的那位”(“the worthyone”)。在小乘佛教中,罗汉是人通过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职位。在原始佛教的经文中,阿罗汉可以获得涅槃,从而得以获得永恒的解放,永远脱离轮回。佛陀在世时期,阿罗汉作为释迦牟尼最得意的弟子,往往具有最高水平的知识和美德,而在佛陀涅槃后,他们也承担着维护世间佛法的责任。

从魏晋时代以来,安士高、鸠摩罗什等大德,通过翻译佛教经典,将佛教的信仰、哲学、以及对宇宙世界的理解和修行方式传入了中国。在4和5世纪的译经中提到,佛陀1250个弟子中有十六位资格最老、地位最高,这就是佛陀的十六个护法或十六个婆罗门。但直到唐朝,完整的十六罗汉名单才出现于中文佛经当中。

因为罗汉拥有至高无上的知识和精神,他们被信众视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修行者。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随着佛教日益中国化,逐渐成为了民间信仰的重要因素,人们对罗汉自然也越发推崇。而这种宗教发展在艺术上的体现就是各种形式的十六罗汉。

易县现世的十六罗汉,是手工塑形、再施釉的三彩釉瓷器。虽然其体量比真人尺寸略大,却在人体比例和结构上拿捏的甚为精确。塑像面容古朴祥和,袈裟自然下垂,漏出手和脚。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两尊易县罗汉品相完美,在展厅中相对而视。大英博物馆所藏的罗汉像结禅定印的双手最为出色。西方人认为,这些罗汉像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写实主义雕像,就艺术和技术水平来说,堪称中国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故此,这一系列造像从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深受美术史学界的关注。

梁思成先生在留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曾经亲眼瞻仰过易县三彩罗汉像。在其《中国雕塑史》中,梁思成写道:“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或容态雍容,……或蹙眉作恳切状,要之皆各有个性,不徒为空泛虚缈之神像。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皆由对于平时神情精细观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体之结构,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写实为主;其第三量之观察至精微,故成忠实表现,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对于这批三彩罗汉像的年代断定也是几经变化。

因为罗汉像采用白色陶胎,质地紧密,通体施三彩釉,与唐三彩相似,故最初被认为是唐代之物。之后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专家们对罗汉像的年代又提出了多种不同意见,或是北宋、或是辽、金,各有人支持,甚至有人认为这些雕像可能制作于明代。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学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其年代当为950-1050年。

1996年,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 Smithies)通过对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所藏罗汉进行热释光测试,将罗汉像的年代定在836-1222年,底座则定在892-1260年。因此,他推测罗汉像的年代在12到13世纪之间,相当于辽金时期。后来,这尊罗汉像的修复者斯图亚特·弗莱明(Stuart Fleming)对这一断代进行了修正。在他1997年10月写给博物馆馆长詹妮弗·怀特(Jennifer White)的信中提到,他认为史密斯的实验低估了环境的影响力。因为这些罗汉像体积庞大,胎体对于γ辐射有反作用。因此,他更倾向于罗汉像的年代是在1210年前后的一百年(即1110-1310年间)。

科学家意识到热释光可能对文物上老的沉积物的测试效果更好。独立学者Eileen Hsiang-Ling Hsu博士(长于碑文和佛教艺术研究)提出,或许可以尝试用光释光法,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博物馆或陶瓷专家,发表过用此法对这批罗汉像进行研究的文章。尽管这些罗汉像在原料、尺寸和制作方法上跟唐代几尊佛像颇为相似,但学者们还是普遍认为这些造像应该制作于辽代。尽管现在学者们对此断代争议不大,但如此高质量的铅釉瓷造像,为何会出现在河北深山的山洞中,专家给出的解释还并不尽如人意。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依山体修造佛窟的例子,但多取决于地势。如敦煌莫高窟,地势特殊,依山体建造洞窟,不仅在荒芜的大漠中为来往旅人提供遮风挡雨之所,也能给他们带去一丝灵魂上的慰藉。而悬崖绝壁之间,更是僧人避世修行的绝佳所在。云冈石窟则直接以山体为基石,佛像直接雕凿在山体之上。然而,在这些石窟当中,很少会发现有瓷胎的佛造像。

藏着这批三彩罗汉像的睒子洞,位于八佛洼半山腰,海拔五百米左右。这一带山路陡峭崎岖,河北省考古所的考古学家轻装上阵,也需要经过三个小时的攀爬方进入洞口。而这些等身的罗汉像体积庞大、分量沉重,将十数尊罗汉像安放于此洞中实属不易。而且经过专家们的实地勘察,在八佛洼山体也没有发现上下山麓的捷径。

辽三彩罗汉像

关于这些罗汉像栖身于睒子洞的原因,有如下几种传说:

一、灭佛说

最初,有学者猜测这跟中国历史上多次灭佛事件有关。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分别发生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每次运动都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佛教,拆庙焚经,烧毁佛像。在历次法难当中,一些僧人在逃命时也会把一些佛像和经书藏匿起来。然而,如前所述,这些造像应该造于辽代,此时佛教正属于昌盛之时,此后也没有大型的法难。故此说实在难以立足。

二、战乱说

相比之下,为了躲避战乱,将罗汉像藏起来的说法就可靠很多。易县,古称易州,自五代起就处在中原政权与契丹政权的交替管制下,在11到12世纪时,辽、宋、金诸国并立,此地常有战乱。1125年后,辽被金国灭掉后战乱更加频繁,故而避乱之说似乎更为可信。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当时佛教较为兴盛,一般的军队都不会主动去毁坏佛像。而且在战争中,人们可能会更需要宗教的慰藉,祈祷保佑他们获得平安。然而,在真正的战争状况下,这些精美而脆弱的造像难免不受到兵马之灾。

三、修行说

在所有的猜测中,修行说是最为站得住脚的。在很多石窟中都会修建修行窟,供僧人面壁修佛、闭关修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睒子洞属于八佛洼山下的寺庙的一部分,是山下的僧人定期上山闭关修行、打坐修禅的地方。

据成书于1930年代的《易县志稿》记载:“八佛洼在峨眉寺沟底之东北支,亦称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脸山……山半有洞名百佛洼……寺中旧有佛像七十二,皆瓷制……峨眉寺百佛洼慈佛在县西北五十五里峨眉寺后。百佛洼亦称百佛洞或称百佛山、八佛洼,山腰凿石虎,内有大慈佛八尊,小慈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阁,内有三彩慈观音一尊,后为外邦人盗去售诸国外,今在英伦者有三,彼邦人以为唐三彩慈云(注:慈即瓷)。”

另外,据乾隆年间重修龙门寺的碑文《白玉山龙门寺碑记》记载:龙门寺建于唐宋时期,明嘉靖年间进行过重修。雍正八年,此地因被划入清西陵范围,寺庙的佛殿、配殿、藏经阁和钟鼓楼都进行了修葺翻新。然而,这块重要的碑文中却并未提及山上的洞窟。因此,找到寺庙和洞窟之间的道路变成了关键。也许,不断发展的航空遥感技术能在不久的将来帮助我们揭开这个谜团。

注:以上文字参考大英博物馆官网内容,以及凤凰网的文章《河北易县辽代三彩罗汉像的颠沛流离》

以上信息由爱博文传收集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爱博文传!

本文章由爱博文传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博文传专业从事博物馆讲解服务,为您的旅途增添精彩,请联系客服预约:电话(0044 7706784167)微信(AuseumLtd)

(2)
爱博文传爱博文传
上一篇 08/11/2020 19:29
下一篇 08/11/2020 20: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