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Cloisonné Jar with Dragons

明代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Cloisonné Jar with Dragons
种类:带盖罐材质:金属 珐琅 瓷釉年代:明宣德年间御用制造,约AD1426-35尺寸:高62cm,肚径55.9cm收藏:1957年

这是大英于1957年收藏的一个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制作于明宣德年间的御用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品。高62cm,肚径55.9cm。铜胎质地厚实,包浆古旧,造型敦实古拙,丰肩收腹,配有圆纽、卷沿的圆盖。其罐身饰有两只明黄五爪盘龙,龙纹凶猛,张口露齿,在云雾中追逐一颗珍珠。盖上饰有一只同款的云龙图案,盖的顶端似一朵花瓣包裹的莲荚形状。罐的基座周围环绕着一圈蕉叶垂饰。在罐颈饰有双铭文:‘大明宣德年制’与‘御用监造’,足底也饰有相同款,罐内重复镌刻一遍。

明代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Cloisonné Jar with Dragons
明代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Cloisonné Jar with Dragons

这种作法在珐琅器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能表明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是皇帝珍爱之物。同时,此件大罐也是珍罕的宣德官方年款存世珐琅器中、器型最大者。全球仅存2件,另一件由瑞士藏家尤尔德里夫妇收藏,但长期借给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展出。

掐丝珐琅工艺的制作十分耗时且造价昂贵,工匠须先用金属丝在铜胎上勾勒出需要的图案,再用珐琅彩釉填充,然后入窑反复焙烧,最后精细研磨才能制成。由于铜在明代仍是钱币的铸造材料,所以此件耗费大量铜制作而成的景泰蓝罐就弥足珍贵。

明代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Cloisonné Jar with Dragons

此罐体型硕大,制作精美,云龙戏珠的纹饰色彩强烈,具有明早期掐丝珐琅的典型特点。此罐以宝蓝色(“天宇蓝”)珐琅为底,上饰珐琅彩极少使用的紫黑色,且红彩(“中国红”)比一般颜色更深,加上大面积的黄彩(“帝王黄”),使蓝色基调不甚明显,反凸显出皇家威仪的凝重之感。

以该罐为原型,国器2019景泰蓝大龙纹罐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戴嘉林历时三年之久全力打造,以珍稀优质的紫铜为胎,在工艺、釉料、色彩上都进行了创新升级,尤其是作品周身蓝底大面积留白没有掐丝,经点蓝四次、烧蓝四次才复活成功,突破了景泰蓝工艺极限,现陈列于故宫宝蕴楼。

明代宣德掐丝珐琅云龙纹大盖罐Cloisonné Jar with Dragons

掐丝珐琅,是集金属工艺与珐琅工艺于一体的复合工艺品。多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又吸收了绘画和雕刻的技法,制作而成的工艺品造型特异,工艺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其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因在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制品多用蓝色,因此取名“景泰蓝”。

“景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个祥和与和谐的字眼。明代宗朱祁珏定国号“景泰”,也是看中了其“家和万事兴”的和谐寓意。

“景泰蓝”的“蓝”,则蕴藏着更多的历史底蕴。首先,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发掘利用的金属,蓝、绿的釉料都是铜的化合物。早在唐宋时期我国最早提炼出了氧化钴蓝釉料,色泽纯然,蓝中透绿。另外,景泰蓝的“蓝”,不单指蓝色调,也不单指蓝釉料,而是把所有釉料统称为“蓝”,因此又逐一衍生出“点蓝”、“补蓝”、“崩蓝”、“烧蓝”、“蓝工”等特有名词。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本土说’认为,景泰蓝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点蓝烧蓝,铜胎填嵌,珐琅彩等技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历史文物可以佐证。比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柄上就嵌有珐琅釉料;河北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银胎金掐丝珐琅镜,镜背花纹就涂饰有各色珐琅。

另外,宋代出现了钾铅玻璃,元代还烧制出钾钙玻璃和钠钙玻璃。我国古代的玻璃色泽艳丽,轻薄质脆,不太适合烧制器皿用具。但它作为釉料,却为烧制掐丝珐琅器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技术。

‘海外说’认为,珐琅工艺是在蒙古西征后传入中国的,当时称之“大食窑”或“鬼国嵌”。据传公元13世纪下半叶,蒙哥为蒙古大汗时,曾派遣骁勇善战的蒙古军队远征,兵分三路,横跨亚欧大陆。远征军俘虏的工匠,作为工奴被分配到各营地或者押送到后方,生产制造各种物品,以补充连年征战带来的消耗。这些俘虏们后在中国,继续从事自身所精通的各种行业。

由于当时西亚波斯一带“掐丝珐琅”技术很发达,从事这种技术的工匠有不少在战时被征入伍,后被俘,这些身为俘虏的工匠,带来了烧制珐琅器的工艺甚至原材料。而这些珐琅制品的造型和图案纹饰风格,多是按照蒙元贵族所钟爱的、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制造。多年之后,这种技术逐渐被我国工匠所掌握,生产出来的珐琅器制品,则更具我国传统民族风格和情调。

还有一种“综合说”认为,景泰蓝是在我国传统金属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珐琅工艺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在金属铸造、焊接技术、镶嵌技术和琉璃釉的烧制技术等方面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所以当金属胎珐琅烧制技术传入中国后,它很容易的就被我国优秀的技术工匠们所接受,并熟练地掌握了其技术方法,迅速地与我国民族的传统艺术技艺相融合,从而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成熟的金属工艺品—景泰蓝。

明代掐丝珐琅以“宣德”、“景泰”时期为代表,风格浑厚有力,自然豪放,简朴典雅。铜胎掐丝珐琅的初盛时期是在明代初期,其中年代最早、保存较多的要数宣德时期的。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制品,代表器型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制作技艺精湛,风格浑厚古雅,丝工纹样有力,制胎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西番莲、饕餮、蕉叶、狮戏球和大明莲等,釉色多为天蓝、宝石蓝、浅绿、深绿、红色、白色和黄色。

宣德时期金属胎珐琅制品,有年款的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器物的某个部位用珐琅釉烧成款识,款识内的釉色和器物的釉色浑然一体。另一种年款是在铜胎上铸造或者錾刻出来的,多出现在器物的底部。

到了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工艺无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制胎工艺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胎型增加了炭盆、灯、蜡台、樽、壶、花盆、面盆等器型,釉色出现了葡萄紫、翠蓝和紫红等新色,而且釉色具有相当高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辉。这些新的“变身”、“美容”手法,使掐丝珐琅制品在奇珍异宝琳琅满目的宫廷皇室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赢得了后世“景泰蓝”的尊称。

景泰蓝是工艺美术中最繁复的门类,其工序、用料最为复杂。主要制作过程中包括设计、制胎、嵌丝、焊丝、酸洗、平活、正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近百道,集美术设计、镶嵌、雕刻、冶金等技术与知识相融合,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上信息由爱博文传收集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爱博文传!

本文章由爱博文传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博文传专业从事博物馆讲解服务,为您的旅途增添精彩,请联系客服预约:电话(0044 7706784167)微信(AuseumLtd)

(1)
爱博文传爱博文传
上一篇 07/11/2020 22:08
下一篇 08/11/2020 19: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