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题诗汝窑碗Ru Stoneware Bowl

乾隆题诗汝窑碗Ru Stoneware Bowl
年代:北宋时期 AD1086-1125产地:河南宝丰 清凉寺材质:汝窑瓷碗 天青釉 镶铜口尺寸:高7.1cm,口经16.9cm,足经7.5cm,重350g铭文:乾隆题诗“均窑都出脩内司 至今盤多椀艱致 内府藏盤數近百 椀則晨星見一二 何物不可窮其理
椀大難藏盤小易 於斯亦當知懼哉 愈大愈難守其器 乾隆丙午御題”

此为一件北宋时期的汝窑碗,源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此碗薄胎,圆口外撇,碗沿镶铜边。深弧腹向下渐收,圆足外撇。通体施天青色釉,器身遍布细小开片,外底圈足内有5个细小芝麻状支钉痕迹。

乾隆题诗汝窑碗Ru Stoneware Bowl

此碗曾为清宫藏品,深受乾隆皇帝喜爱。乾隆皇帝于1786年(丙午年),将自己作的一首打油诗,刻于碗内:“均窑都出脩内寺,至今盘多椀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椀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椀大难藏盘小易。於斯亦当知懼哉,愈大愈难守其器。”后缀“乾隆丙午御题”、并“比德“”朗润“两印章。
    诗意为:钧窑器皆生产于修内司,盘存世较多,宫廷内保存有近百件,碗则少,寥若晨星。盖因碗大保存困难,盘小不易损坏。

诗尾附印“比德”即衡量德行、“朗润”即晴朗润泽。

乾隆题诗汝窑碗Ru Stoneware Bowl

在英国大卫中国艺术基金会收藏的、清雍正年间绘制的一幅《古玩图》手卷里,有此题诗汝窑碗的图录记载。

目前此类传世汝窑器全世界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乾隆题诗汝窑碗Ru Stoneware Bowl

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与这只尺寸相差不多,外底也有5个细小支钉痕迹,底上有乾隆以楷书体题诗:“密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补,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gui),足犹钉痕异匏(pao)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印”古香“与”太朴“两尊。

乾隆题诗汝窑碗Ru Stoneware Bowl

此天青釉碗,传说 釉中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特点。釉色可随光色变幻,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

广义的汝窑 是指北宋时期汝州所辖之窑口;狭义的汝窑 是指烧造天青釉等官用瓷器的窑口。我们俗称的汝瓷,乃是指官窑所产的皇家御贡之物,其烧造时间大约 起于宋哲宗元祐年(AD1086)、止于宋徽宗崇宁五年(AD1106),前后不过二十余年。

据南宋人 叶真的《坦斋笔衡》所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此为汝窑兴起之由;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为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此为汝瓷珍贵之由。

汝瓷 因产地得名,其地在汝州、梁县。隋朝设汝州,以州内有汝水 而得名。自唐以来,名称时有变更,但俱以梁县为治所。至清代为直隶州,民国三年改为临汝县。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于 宝丰县先后发现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及大营镇蛮子营村汝器窑藏,考古人员于此地多次进行考古挖掘并研究。在窑址附近盛产玛瑙石,传为汝窑特殊色泽的釉料。

汝窑的烧制工艺极为复杂,瓷胎是由10多种矿石粉碎,经过80目、120目箩三次过滤,并用磁石把其中的铁吸出后,和成泥浆,然后将泥浆灌入模子形成的。瓷胎晾干后,要打磨三次,使其光滑。接着进行素烧10个小时,素烧温度是800℃,出来后再打磨两次。将素烧出的瓷胎上釉、晾干,再烧13个小时方成。详细工序有18道。其烧制过程主要是氧化还原过程,在1260℃的高温下,将硅酸盐中的氧原子夺走。不过,每窑的成品率只有17%,上等品一窑难出几件。
  汝瓷有细小开片,缘于胎土和釉料在出窑时 都要收缩, 而窑工们精确地计算出收缩差, 从而形成开片。汝窑的开片纹路有很多种,如 冰裂纹、 鱼子纹、 蝉翼纹(又名蝇翅纹)等等,汝窑 也有不开片的精品。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的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更大而形成裂纹。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这种开片产品。以宋代哥窑产品最为著名。

汝瓷 开片,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开片 据裂纹稀密和图形不同,分别称冰裂纹、鱼子纹、百圾碎、蟹爪纹、牛毛纹及鳝血纹等。 

汝瓷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养柔和,纯洁如玉,有酥油质感,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扩大镜察看,可见到釉下寥寥无几的稀少气泡。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落日晚霞,有的似雨过晴和,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宝贵。”

汝瓷的釉是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就会严重流釉。汝瓷釉的烧成温度范围极窄,同窑、虽不同窑位,就会稍有温差,能呈不同颜色,所以烧制御用器时需改用小窑炉,目的即在于减少温差。

  这些不同色调的釉,质感也不相同。汝瓷的各种色调的釉,均为同一类型的配方,但釉色的深浅却与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密切相关

烧成温度在1150ºC以下,釉呈月白色,具完全失透感;烧成温度提高到1160~1180ºC,釉呈粉青、卵青色,具半失透感;烧成温度提高到1180~1200ºC,釉呈淡天青色或天青色,具玉质感;烧成温度提高到1200ºC以上,釉呈豆青、灰青或虾青色,具玻璃质感。

呈色还取决于烧成气氛,气氛的性质则决定釉内所含铁质的价态。还原气氛弱,青釉中的铁大部分为三价铁状态,釉色呈黄色或青中带黄;还原气氛强,铁大部分为二价铁状态,釉色就呈美丽的青色。如果还原程度恰到好处,就呈淡天青色;如果还原不足,就呈豆青色;如果还原过度,就呈灰青或虾青色。汝窑最美的釉色是一种纯正的淡天青色,釉面呈玉质感,迎合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
    由于汝瓷较其它瓷而言 烧制温度较低,且釉下还零散浮有稀疏气泡,以消 贼光,在光照下气泡若隐若现,恍若 银海晨星,神妙无比,古人对此特征称为“寥若晨星”。而源于汝瓷釉汁布有沙眼,其器表 常显露鱼子、蟹爪及芝麻花纹样,故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釉质甚是精妙。

汝瓷在烧制时,源于器形较小、重量较轻,因而所用支钉细小,故其虽满釉烧制,但烧痕 状似芝麻,俗称“芝麻钉”。

汝器素称瓷魁,传世不多。北宋后,官府和民间多有仿制,但鲜见可与北宋贡御汝瓷比美的珍品。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为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常被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清宫1729年雍正七年的《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清宫收藏汝瓷31件;据2013年《宝丰清凉寺汝窑》报告称,有记录可查之汝瓷传世真品,全世界共有约67件;据2015年故宫博物院统计,全世界汝瓷传世不足百件。

以上信息由爱博文传收集整理,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爱博文传!

本文章由爱博文传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博文传专业从事博物馆讲解服务,为您的旅途增添精彩,请联系客服预约:电话(0044 7706784167)微信(AuseumLtd)

(0)
爱博文传爱博文传
上一篇 06/06/2021 10:02
下一篇 08/11/2020 20: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评论列表(2条)

  • […] 这些器物的描绘非常细致,依此足以确定现实中的物品。例如,本卷中的一件汝瓷碗与瓷器馆中的52号展柜里的碗完全吻合,只是没有铭文。因其深受乾隆皇帝喜爱,后于1786年(丙午年),乾隆将自己作的一首打油诗,刻于碗内。详情请参阅本站另一篇文章《乾隆题诗汝窑碗》。 […]

  • Altamim
    Altamim 12/12/2021 16:28

    Thank you .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