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公元1400-1500
材质:黄铜
尺寸:高35cm,宽12.5cm,深15cm,重5.1kg
收藏:1939年购自H M Bate
展馆:25号
这是一个用失蜡法制作的黄铜头像,高约36厘米,比真人头颅略小,光彩因岁月而暗淡。头像脸部呈优雅的椭圆形,布满了精心雕刻的竖线,这可能是为了重现人物脸上的刺青线条。这种面部伤痕的对称性无可挑剔,非但没有损害雕像的美丽,反而为其增色不少。头像眼睛较小,眉棱锐利,嘴唇上没有条纹,颈部前部有代表皮肤褶皱的沟槽,颈部正面及两侧有穿孔。雕像头戴一顶高高的串珠王冠,上面竖着插了一根醒目的羽毛状饰物。王冠上最初的红漆至今还保留了大部分。
毫无疑问,头像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但对实际情况做了一定的修饰。面部的细节经过整合与提炼,传达出一种安宁之感。同时雕像所表现出的庄重、理性与克制,明显表示他是一个来自秩序井然、技术高度发达、神权与王权都十分稳固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在任何方面都足以与欧亚历史上若干盛名远扬的社会媲美。
这个引人注目的头像来自非洲,其精致的串珠王冠头饰,表明它可能与伊费的统治者奥尼有关。这个头像为王室藏品,是600年前西非古文明的典范之作。
伊费城位于尼日利亚西南方尼日尔河旁边的奥孙,是由约鲁巴人占据的一个城邦国家。根据约鲁巴人的口述传说,伊费是他们生命和文明开始的地方,被认为是讲约鲁巴语的民族传说中的故乡,他们神圣的统治者奥尼,至今仍被尊为原始创世神的后裔。在大约公元800年左右,伊费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城邦,并成为尼日尔下游地区的主要政治、经济和精神中心。在公元1100年至1400年期间,它作为一个商业中心蓬勃发展,与尼日尔河沿岸的贸易网络相通。
1938年,在尼日利亚伊费城的一座王宫遗址,因房屋建筑而意外发现这尊头像,当时与它一起出土的还有其它十六个铜头、和一尊铜人的上半身。这些用黄铜精雕细琢而成的雕塑震惊了世界,成为非洲某个非文字记载文明的最重要的证据,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与最都市化的国家的历史证明。
非洲工匠用写实主义肖像来表现人类形象,展现出他们对形体的杰出认知,以及对高难度熔铸青铜技术与失蜡法技巧的完美掌握。头像面部警惕的眼神,瘦削的脸颊,半张着的仿佛要说话的嘴唇,这一切细节的雕塑都展现了工匠对形体掌握上的自信,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细致观察的结果。
头像的嘴部周围有一连串的小孔,其用途无法确定,可能是用来悬挂遮盖嘴唇与下颌的串珠帘子的,这强有力地标志他与众不同的身份。这尊头像可能会用在游行队伍里,或者用在某种宗教仪式上代替无法出席或亡故的奥尼。奥尼是伊费的最高统治者,不仅享有政治上的权威,也干预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宗教仪式。
伊费艺术制作了大量的陶土、石料、黄铜和铜质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发现于城市的不同地点。这种栩栩如生的造型在非洲是独一无二的,因其自然主义风格而引人注目。当伊费的艺术品第一次被介绍给西方世界时,它们被用来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艺术相比较,猜测伊费艺术是受这些传统艺术的影响。但事实上,伊费艺术和欧洲艺术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只因当代人对南地中海艺术鲜少认知,使这项特质尚未得到完整的诠释,甚至连年代的确立也都极具争议。但在今天,伊费雕塑被正确地视为非洲艺术和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
从后续的出土文物来看,伊费头像按比例占据了雕塑全身的四分之一,这是典型的非洲艺术特征,不同于欧洲古典文明那种七分之一的分割比例。非洲人重视头部,认为头部是身体的王冠,灵魂的宝座,是自我认知、感受与交流所在。迄今为止发现的伊费金属雕像,共有30具左右,在这种以头部为尊的传统下,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雕像几乎都是头像。
近期的研究表明,伊费头像几乎铸造于同一个时间段,很有可能都是在15世纪中期。当时的伊费作为先进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个依靠林间耕作,以城市为主导的社会,沿着尼日尔河西岸发展。河流使得伊费被纳入西非地区的贸易网络,当地人赶着驼队穿越撒哈拉沙漠,将象牙与黄金运至地中海沿岸并交换到制作头像用的金属。
伊费雕像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象征,在非洲人的自我认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了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人对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信心之源。它是一个鲜明的民族与地区身份的标志,也拓展了欧洲人对艺术史的概念,迫使其重新思索非洲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以上信息由爱博文传收集整理,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爱博文传!
本文章由爱博文传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博文传专业从事博物馆讲解服务,为您的旅途增添精彩,请联系客服预约:电话(0044 7706784167)微信(Auseum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