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洛斯特烛台是12世纪初期英国罗马式风格金属制品中非常罕见的佳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04-1113年,原本属于格洛斯特的圣彼得教堂(现在的格洛斯特大教堂),但后来却被法国勒芒(LeMans)大教堂收藏。这个烛台由含银量极高的镀金铜合金制成,有黑色合金镶嵌,细小玻璃珠装饰。通体高58厘米,宽20厘米,深20厘米,重量达5.76公斤。烛台主要分三部分组成,三角形的底座,顶部油盘,中间是主柄,三个隆起的蕾形雕饰分布其间,这几部分由主柄内侧的一根金属管连接固定在一起。
从外观上看,底座、主柄和油盘支架都布满镂空的装饰,由复杂的动物,人物造型和叶片纹饰交织而成。底座呈三脚支撑,由张开翅膀的长耳龙组成。人像、蛇和犬头翼兽装饰着底座的主体,他们好像在撕咬、抓扯,争抢着位置。而一个半人马怪兽和两个人像装饰着底座顶部隆起的蕾形雕饰。
主柄之上,人物在与犬头怪兽搏斗,另外还缠绕着一根细带,上面刻着的拉丁文铭文呈螺旋式向下延展,写道:“修道院院长彼得和他善良的信徒们将我奉献给了格洛斯特的圣彼得教堂。”在1104年到1113年之间,彼得是格洛斯特的圣彼得本笃会修道院的院长,因此烛台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彼得继续着由前任院长塞罗在1072年开始的建造和扩建计划,推进了圣彼得教堂的建设。捐赠烛台这种奢华贵重的礼物,标志着本笃会的富有和成功。主柄中间凸出的蕾形雕饰上饰有四位福音书作者的象征符号,可能表示从福音书中获得的启示。
顶部油盘由三条翼龙支撑,下方的蕾形雕饰上有猿猴,还有骑在动物背上的人物。油盘上有两处铭文,内壁写道:“托马斯·波西西斯(Thomas Pociencis )在新的一年开始时将此赠与勒芒教堂。”关于波切(Poché,勒芒主教辖区下属的教区)的托马斯其人到底是谁,现在无从了解。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直到19世纪,这个烛台都属于勒芒大教堂。至于托马斯是怎么得到它,又是何时将它送给教堂的,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记录。此外,油盘边缘外侧的铭文写着:”担负光明和美德,宣扬辉煌的教义,让人不被罪恶所蒙蔽。”这表明烛台散发的光芒代表基督教教义的美好,可以照亮人心,消除表示罪恶的阴影。所以这个烛台可能被放在祭坛上或者用来照亮神龛。整个烛台的镂空装饰中各种生物和花叶相互连接,制造出一种有序的混乱感,描绘着人与怪兽之间的争斗。这延续了油盘铭文的主题,代表了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斗争。在中世纪的动物寓言故事中,猿猴与罪恶和魔鬼有关,而半人马有时被认为是没有灵魂的。这些生物一旦聆听上帝的教导,定会努力向光明的顶峰攀爬,否则便会落入底部黑暗的深渊。
烛台采用失蜡法(cire-perdue)铸造。最近的一个烛台铸件样本展示了大概的制作过程。烛台的底座、主柄和油盘分别先用蜡制作模型,人物,动物,叶片纹饰的大部分细节在蜡模制作过程中基本完成。蜡模的浇铸口,称作滑槽或者立管,处于模具的关键位置。这些管槽可以使金属液体在铸造过程中流向模具的各个角落,同时便于内部气体的逸出。烛台上较大的头颅可能是单独铸造完成之后再连接到身体上的。烛台整体镀金,一些人物的眼睛,花朵和翼龙身体镶嵌有蓝色的玻璃珠。最初的设计使得光线可以穿透整个烛台,以强调它的镂空装饰。对烛台的研究表明,各部件最初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底座上的尖头插入主柄上的凹槽中,将两部分锁在一起。主柄顶部也有类似的凹槽,虽然从油盘外看不出尖头和组合的痕迹。但是如果在频繁挪动或者拆卸的情况下,烛台可能受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内部插入了铜管加强作用力。专家根据铜管的化学成分分析,推断这次修复也是在早期进行的。
烛台的形状与在兰斯(Rheims)和布拉格(Prague)保存下来的12世纪时期的烛台以及为希尔德斯海姆的伯恩沃德主教(Bishop Bernward of Hildesheim)制作的烛台相似。希尔德斯海姆的烛台也是用同样的失蜡工艺制作的,并且在1194年被发现与主教埋在一起。这曾经让人们猜测,格洛斯特的烛台可能是德国工艺的产物。虽然人物,怪兽和叶片纹饰的奇妙构图是那个时期的特色,但并不是专属于任何一个地区的工艺特点。由于烛台与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在坎特伯雷制作的手绘插画中的烛台在风格上极为相似,现在大家普遍认为格洛斯特烛台是英国艺术工匠的杰作,至于具体制作地点,又是由谁制作的,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烛台从12世纪进入勒芒大教堂,一直保留到法国大革命时代,之后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1857年,俄国索尔蒂科夫王子(Prince Soltykoff)在一场拍卖会上以20,000法朗价格购下这个烛台。1861年,V&A博物馆从王子的收藏品中得到它并且永久收藏。如今,该博物馆拥有全球最多的工艺美术收藏品。
本文章由爱博文传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博文传专业从事博物馆讲解服务,为您的旅途增添精彩,请联系客服预约:电话(0044 7706784167)微信(Auseum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