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弗朗斯-哈尔斯(Frans Hals,1582/3-1666年)
年代:1626-28年
材质:帆布油画
尺寸:92.2 x 80.8 cm
收藏:1980年购入
展厅:25号厅
一个真人大小的人物站在我们面前,一只手拿着一个头骨,另一只手打着手势。在特写镜头下,这个年轻人正面对着我们,但却看向左面,眼睛盯着画外的东西。正是他右手的手势,使我们注意力集中。他的手指戏剧性地缩短了,似乎要从画布上伸出来,进入我们的空间。他张开嘴和手,看起来好像是要说话,或者是在宣读什么的过程中停顿下来。
这是哈尔斯(Hals)最引人入胜的画作之一,也是他大胆的自由而快速的绘画技术的一个杰出典范,这使他与当时的大多数艺术家不同。画中没有当时通常采用的底漆痕迹。画中人物身上披着的布料,是在淡红色的底面上一层一层铺陈出来的,在一些地方,可以看到高光部分和阴影之间的中间色调。在某些地方,如红色的羽毛,油彩中混合了一些颜色,趁湿绘制而成。鼻子的轮廓,甚至可能是在颜料还湿着的时候,用笔杆划的。
还有一些地方,如头骨,是用非常细微的刻痕来塑造的。
这幅画不是一幅肖像画。头骨是死亡的象征,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这样的主题被称为 “Vanitas”(拉丁语中为‘虚空’),源自于《旧约》中的一节经文(传道书12:8):”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这幅画的象征性特征被年轻人的服装所强调,这不是当代的服装。带有大鸵鸟羽毛的贝雷帽和披在身上的布料,是对十六世纪时尚的幻想再现,画家和演员都用它来表现寓言和历史人物。事实上,这个主题在过去被错误地识别为,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剧作《哈姆雷特》(Hamlet )第五幕第一场中的墓地场景,哈姆雷特找到了他父亲心爱的宫廷小丑约里克(Yorick)的头骨。当他拿着头骨说话时,就仿佛约里克在他面前还活着一样,并思考着生命的短暂本质。但没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的这个名剧曾在荷兰共和国演出过,或在哈尔斯的时代被翻译成了荷兰语。相反的,这幅画和莎士比亚剧作的著名场景都根植于同一个传统。
展示年轻男孩拿着头骨的荷兰传统,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的版画。在1614年亨德里克-戈尔齐乌斯(Hendrick Goltzius)的钢笔画中,可以找到与哈尔斯的画作类似的构图。它描绘了一个衣着奇特、拿着头骨的青年,戴着一顶有许多羽毛的贝雷帽。背景中的拉丁文题词,无疑表明了这幅画的象征意义。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谁能逃脱?没人可以’。
弗朗斯-哈尔斯
弗朗斯-哈尔斯(Frans Hals)出生在安特卫普(Antwerp),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哈勒姆(Haarlem)工作与生活。他最出名的是关于哈勒姆市民的肖像画,他为这些肖像画带来了精辟的人物描写和无与伦比的生动感。他还画过群体像,描绘了家庭团体、公民卫队成员和哈勒姆救济院的管理人。这些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1601至1603年间,哈尔斯在艺术家、传记作家和艺术理论家卡雷尔-范-曼德(Karel van Mander)手下当学徒。1610年,哈尔斯进入哈勒姆的画家行会。普遍认为,他遇到过在1624年访问该市的鲁本斯(Rubens)。哈尔斯绘画技术中的快速性和敏锐性,与鲁本斯作品中的流动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哈尔斯擅长的风俗场景类型,其中许多是描绘儿童的,启发了一些当地的画家,包括他的学生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很久之后,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笔触技巧,成为19世纪法国艺术家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成就的一个重要先例。
注:以上内容出自国家美术馆官网
本文章由爱博文传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博文传专业从事博物馆讲解服务,为您的旅途增添精彩,请联系客服预约:电话(0044 7706784167)微信(AuseumLtd)